民國惠州西湖放棹圖
舊時惠州城三分陸地七分水,沿湖村落,從北端的下郭到南側(cè)的橫岡,“各住一角山,同抱一湖水。”(宋湘詩語) 村民近取湖利,亦漁亦農(nóng)。他們朝耕暮漁,打魚撈蝦,賣萊買肥,往往棹舟一葉,穿梭往還于萬頃碧波中。有詩人為之作棹歌曰:
小小漁船十尺長,大黃塘過小黃塘。
漁翁日午停雙槳,貪臥南風(fēng)臥白楊。
(清·何絳)
清響遙傳湖水波,賣魚沽酒即高歌。
四邊亦有禪林梵,不及漁歌天籟多。
(清·吳騫)
這些西湖棹歌雖然是文人擬作,大體而言,調(diào)式近乎竹枝,詞語不避俚俗,頗具地方民歌的風(fēng)味。如惠州進(jìn)士江逢辰的那首:
人心好比西湖水,一波才伏一波興。
人生好似西湖塔,到底一層隔一層。
明白如話而取喻頗深,內(nèi)中所說的世態(tài)人情耐人尋味。又如惠州詩人陳壽祺的那首:
柳色青青慣綰愁,春來怯上望湖樓。
郎心莫似西湖水,流出東江不轉(zhuǎn)頭。
以眼前景寫心中情,女子盼郎遠(yuǎn)歸又怕郎心改變的復(fù)雜情緒委婉道出,愈覺真摯動人。
西湖棹歌的最大亮點,是在其每言必及于鵝城風(fēng)物。例如西湖源于三溪,活水常注,正所謂“溪水東流不貯泥”,湖水終年新鮮潔凈,舊時沿湖居民皆汲取飲用。江逢辰就有棹歌唱道:
芙蓉花開云錦鋪,凝妝明鏡無時無。
怪道兒女顏色好,朝朝梳洗對西湖。
少女的清純秀美與湖水的潔凈明澈交相輝映,詩人給我們描繪的,是一幅多么亮麗的西湖明鏡圖!
西湖的菜蔬亦頗足一述:“豐湖有藤榮,可以敵莼羹”,這是九百年前東坡的詩句。東坡還稱贊豐湖的“芥藍(lán)如菌蕈,脆美牙頰響;白菘類羔豚,冒土出蹯掌”(《雨后行菜園》);又說惠州于霜降后“蘿卜生兒芥有孫”,其“味含土膏,氣飽風(fēng)霜,雖粱肉不能及”(《擷萊》)。白菘就是白菜(黃塘條羹白即其優(yōu)質(zhì)品種之一),芥孫即芥菜心,沿湖人家多種,又尤以黃塘一帶出產(chǎn)的最為著名,據(jù)說是用井水澆灌,肥嫩甘美,比一般價格要高而且好賣!磅r水黃魚白菜箭”,成了鵝城普通人家時令菜譜中的最佳組合。此類市井風(fēng)情,正史方志一般不載,在西湖棹歌里則是常見的題材:
黃塘寺畔幾人家,種菜年年當(dāng)種花。
賣菜入城歸欲晚,湖船攜酒看晚霞。
。ㄇ濉で鸱昙祝
菜花開時蝴蝶飛,菜心摘時兒臂肥。
黃塘井水甜似蜜,貪飲清泉不肯歸。
(清·江逢辰)
這些棹歌,真可以作鵝城風(fēng)物志讀。
明代博羅鼓棹圖
說到舊時西湖的魚,總會提到水晶魚:
木棉花下夕陽疏,破網(wǎng)高懸晚市初。
莫笑詩人高價買,嘗新愛食水晶魚。
清人吳希仲這首棹歌,描述的是湖邊魚市于三月水晶魚初出時,居民爭購嘗新的熱鬧情景。水晶魚亦稱白飯魚,長三黍(約三分許),光滑無鱗,表里融徹,以白瓷盤浥之,與水無異。關(guān)于白飯魚的西湖棹歌,最有名的當(dāng)數(shù)宋湘寫的那首:
西新橋下水蘇蘇,三月風(fēng)吹白飯魚。
郎罩橋南妾橋北,兩頭莫放一頭虛。
作者在詩下自注道:“白飯魚于三、九兩月聚橋下,土人取之薦朝云,俗傳朝云遺簪所化云。”多么動人的傳說!多么淳樸的古城民風(fēng)!
千百年來,東坡和朝云的愛情故事和美麗傳說,給惠州西湖添注了意韻悠長的歷史人文氣息,深深地滲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之中。關(guān)于這一點,西湖棹歌同樣可以作證:
三月花開湖草青,踏青都上六如亭。
渠濃嫁得好夫婿,聽說生前渠念經(jīng)。
。ㄇ濉に蜗妫
六如亭上草成茵,來拜朝云問夙因。
不羨成仙共成佛,羨他生死托才人。
。ㄇ濉り悏垤鳎
六如亭路多垂楊,紅菱翠藕開野塘。
郎坐船來妾船尾,朝云墓上去燒香。
(清·江逢辰)
在惠州人看來,朝云是愛神,朝云墓是眾生祈求婚姻美滿的圣壇。據(jù)江逢辰的記載:元明時,這里有松梅千株,守墓百家。至清代,每歲清明,傾城士女,酹酒羅拜,補(bǔ)種梅花。
西湖棹歌唱及的蘇跡還有東坡放生池。池在永福寺旁,”詰曲群山間,長一里有馀!贝蟾啪褪乾F(xiàn)今鱷湖的一部分。江逢辰有棹歌唱道:
菱溪茨浦水生時,共郎搖搖櫓一枝。
拜神好到摸仔廟,打魚莫到放生池。
為了保護(hù)這一處東坡遺跡的自然生態(tài),詩人以歌勸戒,官府則立碑示禁。清嘉慶年間著名蘇學(xué)專家王文誥實地考察此池,即見到” 惠人磨穹碑大書深刻而丹之,表其道曰:蘇文忠公放生湖!庇终f:”春秋勝日,輒舉國(城) 逐隊于湖上,相與放生游泳歌呼嘻笑以頌公之盛德!睋(jù)筆者所知直至上世紀(jì)60年代初,府城中小學(xué)生仍常于” 春秋勝日” 集體到鱷湖側(cè)邊的紫薇山陳炯明墓地周邊打野餐。
人們對東坡和朝云的敬慕與紀(jì)念,已衍化為一方良風(fēng)美俗。而這些良風(fēng)美俗,又往往會通過西湖棹歌而獲得生動形象的反映。(吳定球)
(本文曾于2001年1月4日以《西湖憶舊話棹歌》為題刊于《惠州日報》,內(nèi)容稍有刪節(jié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