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秀色。 惠州日報記者姚木森 楊建業(yè) 攝
涓涓水滴和細流,匯成江河湖泊;葜菸骱墓适,便是從水滴和細流開始的。
從漢晉之際的雛形,到宋代大規(guī)模開發(fā),再到明清的全盛時期以及近現(xiàn)代的興替沉浮,地處嶺南的“苧蘿西子”——惠州西湖,從未染指繁華,也談不上洗盡鉛華,終究出落得一副清新自然之態(tài),以“五湖六橋十八景”靜靜呈現(xiàn)在大地上。
北宋蘇東坡寓惠之后,“從此西子美人,翩來越國;東坡居士,常住惠州”。古今惠州人對西湖的營建,用特有的筆觸在書寫刻畫。惠州的歷史,特別是文化范疇的歷史,有很大一部分是用“西湖之水”蘸墨書寫的。
廣義上的西湖為自然生態(tài)體系
“西湖舊無界域,宜以自然山川為界。西湖山起于紅花嶂,嶂西行,至黃峒而北,歷窯輋、學田、迄三臺石,沿江堤至梌山。嶂東出,至天平針、斧頭嶺、麥地、橫岡、子西嶺,循江為堤,經(jīng)鐘樓連湖。凡山水匯入湖者,即為湖之區(qū)域。其山脊至江湖間堤,則為湖之界也”。民國時期,張友仁奮筆疾書,書寫《惠州西湖志》,他稱,古西湖“東西約十公里,南北約八公里,面積約八十平方公里,湖水面積為100萬平方尺,多杭湖面積約二倍”。
惠州西湖大概成形于漢晉之際,先水源,后洼地,爾后湖泊。它的形成,得益于大自然鬼斧神工:三大水源在城西匯聚,形成濕地,后逐漸轉(zhuǎn)化成湖,形成平湖、豐湖、南湖、菱湖、鱷湖五湖相連的狀態(tài)。
惠州西湖地處羅浮大地,由于地緣的關(guān)系,宗教很快進入其中。惠州最早的佛教場所東漢伏虎臺和東晉龍興寺,都是建于臨湖的銀崗嶺;钴S的宗教活動,給西湖廣袤的天然水體投下了幾縷禪影佛光,西湖開始與人文結(jié)緣。到了唐代,人們在伏虎臺和龍興寺舊址筑開元寺,北宋余靖在《開元寺記》中稱“重山復嶺,隱映巖谷,長谿帶幡,湖光相照”,張友仁稱,這是“為惠湖風景見于紀載之始”。
由此可見,從古代開始,惠州人眼中的西湖就是廣義的,而不是狹義的,它不僅僅是指湖面水域,還包括西湖的三大水源和涵養(yǎng)這些水源的山脈、田野、樹林、村落、城郭,以及連接西湖出口的東江與西枝江流段。正是它們,共同構(gòu)成了一個相互制約而又整體平衡的自然生態(tài)體系,使西湖山清水秀、生生不息。
西湖漁業(yè)農(nóng)業(yè)從唐宋時期開始發(fā)展
惠州人真正有意識地營建西湖,還是在惠州“正史”拉開之后。隋開皇十年(590),設循州總管府于梌山,開啟了惠州的建城正史,鵝城在西湖東岸崛起,成為粵東軍事重鎮(zhèn)和政治文化中心,使得西湖與城市的關(guān)系愈益密切。
唐代,西湖之畔,逐步建筑了泗洲塔、天慶觀、永福寺等。入宋之后,“鵝城萬室,錯居二水之間”,惠州人口日益稠密,開始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西湖。人們筑堤截水,“湖溉田數(shù)百頃,葦藕蒲魚之利”。正是“半徑雨余香稻熟,豐湖波暖鯽魚肥”,西湖成了惠州最早、也是最大一項造福漁農(nóng)的水利工程,成為惠州人的“母親湖”。
《惠州西湖新志》記載,宋代以來,西湖已被初步建成以發(fā)展農(nóng)副業(yè)生產(chǎn)與開發(fā)風景資源相結(jié)合的千頃之湖。西湖以豐厚的漁農(nóng)之利育養(yǎng)惠州,惠州人彼時稱其為“豐湖”,正是取其“施于民者豐矣,故謂之豐湖”之意,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感恩。
宋代,也是惠州西湖第一次較大規(guī)模的風景人文營建的時期。北宋治平三年(1066),惠州太守陳偁修筑了平湖堤、拱北橋、孤嶼亭、湖光亭、芳芷亭等,西湖的水利和游覽設施雛形初現(xiàn)。陳偁不僅在豐湖筑堤捍水、疊石為橋、取湖之漁利盡歸于民,還提出“鶴峰晴照、雁塔斜暉、桃園日暖、荔浦風清、豐湖漁唱,半徑樵歸、山寺嵐煙、水簾飛瀑”等“惠陽八景”。除鶴峰晴照在水東歸善縣治、荔浦風清在水北江邊,其余都在西湖,西湖首次被明確納入風景范疇。
蘇東坡妙筆生花寫西湖
北宋蘇東坡謫惠時期,是惠州西湖第二次大規(guī)模營建時期。宋紹圣元年(1094),蘇東坡貶居惠州,他杖履常及西湖,縱筆繪寫它的“山水秀邃”:“一更山吐月,玉塔臥微瀾。正似西湖上,涌金門外看!彼J為豐湖月夜的美景可媲美于杭州西湖。后來,他又把愛妾王朝云葬在湖中孤山與泗洲塔相對長伴,作詩訴說朝云之死:“使我如霜月,孤光掛天涯。西湖不欲往,暮樹號寒鴉”。
南宋詩人楊萬里過惠游湖時,曾發(fā)出“峰頭寺寺樓樓月,清煞東坡錦秀腸”的感慨。文人雅士們慕名前來,憑吊蘇跡,游覽湖山,賦詩作文,實為惠州西湖文學之先聲,成為西湖美景的絕佳注腳。唐庚、楊萬里、劉克莊、趙必、文天祥,這些文化名人的行跡和作品,復又成為惠州西湖的人文新亮點,為湖山增色。
幫助惠州西湖躋身天下三大西湖之列的,無疑是蘇東坡的影響力。蘇東坡寓惠期間,除修建蘇堤外,還助道士鄧守安和僧人希固筑東新、西新兩橋;為天慶觀、永福寺題額;筑放生池于鱷湖,葬朝云于棲禪寺下!氨笨蛶兹酥喣匣洠瑬|坡到處有西湖”,于是,“大中國西湖三十六,唯惠州足并杭州”成為更多人的認識。
到了晚明,張萱在《惠州西湖歌》中稱潁州西湖為“汝陰勺水”,而且無山,局面狹小,難與杭、惠二湖比肩,“三湖鼎足”又演進為“二湖相較”。至清初,惠州“風流賢太守”王煐有論及此,作了形象的比喻:“惠之西湖,苧蘿之西子也;杭之西湖,吳宮之西子也!倍院蟮膮球q在《惠陽山水紀勝》中說:“杭之佳以玲瓏而惠則曠邈;杭之佳以韶麗而惠則幽森;杭之佳以人士足綴為華麗靚妝,而惠則天然風韻娥媚淡掃。”對王煐“苧蘿吳宮”論作了絕好詮釋。
從“以湖養(yǎng)湖”到“以湖促游”
新中國成立后,1954年,政府開始著手對惠州西湖進行整治和建設,普遍開展造林綠化。1958年,西湖建設委員會成立,清理了部分被占湖田,劃定了西湖界域和保護范圍,提出“以湖養(yǎng)湖,以園養(yǎng)園”,使西湖舊景重煥新顏。1981年,《西湖風景區(qū)總體規(guī)劃》編制而成,一改此前“以湖養(yǎng)湖、以園養(yǎng)園”的權(quán)宜措施,確立“以湖促旅、以旅建湖”的經(jīng)營方向。
據(jù)《惠州西湖新志》記載,1983年至1992年,是惠州西湖建設項目最多、變化最大的10年,在此期間,除繼續(xù)修葺湖內(nèi)所有的舊名勝外,還開展湖區(qū)截污排污整治、橋堤道路修建、改造恢復鱷湖菱湖景區(qū)、恢復明月灣景點以及開辟豐渚園、飛鵝嶺等58項工程,東坡紀念館、東坡寓惠書跡(碑墻)、秦咢生書屋、劉侖畫閣等人文景觀也在此期間建成。
值得注意的是,1992年西湖總體規(guī)劃作出重大修編,周邊紅花湖等景區(qū)并入西湖景區(qū),這使得西湖景區(qū)范圍由9平方公里擴大到19平方公里,保護范圍由19.6平方公里擴大到52.5平方公里。千年一瞬,古老而年輕的苧蘿西子,依舊散發(fā)著迷人魅力,“近者悅,遠者來”。
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