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
惠州每5名常住人口就有一個注冊志愿者
志愿服務形成“森林效應” 凡人善舉托起文明之城
滾滾車流中不顧自身安危,奮勇救起6歲兒童……日前,惠州“輔警哥”曾勇軍的英勇事跡感動了無數(shù)人。
什么是英雄?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。時代的進步,離不開光彩奪目的英雄,但能站在歷史聚光燈下的人,畢竟是少數(shù)。支撐起整個時代的,更多的是“平民英雄”,他們默默無聞、用愛去幫助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。
在惠州,這樣的“平民英雄”有一個新的名字——志愿者。一種情懷、一縷善念,蘊藏在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心中,他們默默無聞、艱苦付出、不求回報,構成了惠州的志愿者現(xiàn)象。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心靈,傳遞著深入人心的力量,通過志愿服務,于細微之處點亮道德之光,用凡人善舉托起文明之城。
志愿者助力疫苗接種;葜輬髽I(yè)全媒體記者馬海菊攝
志愿之風譜寫新時代文明實踐樂章
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惠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,孕育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精神、嶺東雄郡的雄武氣魄、尚禮重義的傳統(tǒng)美德,為道德的深度教化奠定了良好基礎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惠州人。
“惠州志愿者”現(xiàn)象的產(chǎn)生,既有歷史文化的傳承,又有時代精神的激勵;既有榜樣力量的引領,又有政府部門的大力弘揚。
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。近年來,惠州持續(xù)鞏固擴大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成果,大力實施“好人之城”建設,民間好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(xiàn):從“信用姐”曾彩香到“活雷鋒”趙喜昌,從“托舉姐”陳小利到“擋刀快遞小哥”黎志偉,從市民合力抬車救人到“百米沖刺”救人的“輔警哥”曾勇軍……他們或是淳樸的本地村民,或是外省市追隨子女來度晚年的長者,或是從異地來惠州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生活的后生仔……一個個普通人,用勇氣、正氣、骨氣,譜寫著一曲曲新時代的文明實踐樂章。
志愿者開展巡河護河行動;葜輬髽I(yè)全媒體記者馬海菊攝
這座城市的“好人密碼”并不止于此,一個個“身邊好人”在交出一份份閃亮的道德答卷后,又繼續(xù)投身這座城市的文明建設,用一個新的身份——惠州志愿者,在這座城市中繼續(xù)書寫新的篇章。
“中國好人”李乾國1994年從四川來到惠州,2009年開始投身志愿服務活動,2013年成立惠東縣愛心群志愿者協(xié)會,目前累計個人服務時長近1.3萬余小時。去年以來,他一直組織帶領志愿者堅守在惠東疫情防控、文明城市建設宣傳中。
“中國好人”馬相華從車禍中汲取經(jīng)驗教訓,成長為一名專業(yè)交通安全宣講員,從事交通安全公益宣講13年來,堅持通過在路口進行交通勸導,通過對新駕駛員進行授課、錄制交通安全宣講視頻等方式開展公益宣講,“只愿天下再無車禍”。馬相華還帶著他的團隊不遺余力地助力文明出行、安全出行,日常組織志愿者到市區(qū)繁華路段紅綠燈路口引導市民文明出行。
河南水災發(fā)生后,惠州狼幫救援隊、惠州藍天救援隊兩支志愿者隊伍,第一時間集結,星夜兼程馳援鄭州、新鄉(xiāng)以及衛(wèi)輝等受災地區(qū),他們在受災一線無私無畏、支援抗洪救災,展現(xiàn)全國文明城市惠州的大愛與風采。
“平安春運·暖冬行動”文明交通志愿服務活動、“中國夢·美系列”志愿服務活動和抗“疫”行動志愿服務……全市廣大志愿者通過整合和鏈接各類社會資源,走進社區(qū)、鄉(xiāng)村、基層,常態(tài)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,為他人送溫暖、為社會作貢獻。
一棵棵“獨木”匯聚成林,繼而形成森林效應。透過這樣的惠州志愿者現(xiàn)象,我們不難看出,在惠州這座城市,居民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。志愿之風盛行,既是惠州人基本道德規(guī)范的體現(xiàn),也是文明建設在惠州的具體實踐。
志愿者助力文明交通出行;葜輬髽I(yè)全媒體記者馬海菊攝
全市注冊志愿者達123.4萬人
城市有城市的品格,家庭有家庭的規(guī)矩。為了讓志愿服務“代代相傳”,惠州不斷推進制度建設,推動志愿服務常態(tài)化,壯大志愿服務隊伍。
實施志愿服務“一張網(wǎng)”管理,惠州對志愿服務招募注冊、培訓管理、服務記錄、激勵回饋和政策法規(guī)保障等核心業(yè)務流程實現(xiàn)100%信息化,惠州志愿服務在精準化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,志愿服務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,并形成“細水長流”的常態(tài)化機制。
加大志愿服務培訓基地建設力度,在鞏固與惠州電大合作的志愿服務培訓基地的基礎上,市志愿服務聯(lián)合會與惠州城市職業(yè)學院合作創(chuàng)辦惠州志愿服務學院,與惠州衛(wèi)生職業(yè)技術學院合作創(chuàng)辦市志愿服務救護培訓中心,學院和中心形成“一學院一中心一基地”的惠州市志愿服務培訓平臺體系,并正在建立惠州市志愿服務培訓師資庫。
堅持培訓和服務并重的原則,利用各級各類宣傳文化陣地,利用高校和職業(yè)技術學院教育和人才優(yōu)勢,開展志愿服務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,不斷提高志愿者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。
做實回饋激勵機制,開展志愿服務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、為志愿者提供信用保障支持、引導企業(yè)定期開展志愿者消費優(yōu)惠活動、持續(xù)為建成區(qū)實名注冊志愿者統(tǒng)一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,讓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時沒有“后顧之憂”。
……
環(huán)衛(wèi)志愿者齊行動, 保潔志愿服務扮靚城市。
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措施,為惠州志愿服務提供了堅實肥沃的“生長土壤”,惠州注冊志愿者呈幾何級增長態(tài)勢。截至目前,全市在惠州志愿服務網(wǎng)注冊志愿者達123.4萬人(7年前為100多人),全市每5名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個是注冊志愿者,注冊志愿服務組織6371支,發(fā)布志愿服務項目16.1萬個。
從人到城,當文明成為一座城市的夢想和追求時,群眾中蘊藏的巨大熱情便成為燎原之火。600萬惠州人崇德向善,人人共為善行,同為義舉。百多萬惠州志愿者、“好人”通過整合和鏈接各種社會資源,常態(tài)化參與我市的基層社會治理,構建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,為需要幫助的群眾提供精準幫扶,為樂于奉獻的群眾找到用武之地,凝聚起向上向新向善的文明力量。
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龔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