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惠州

惠州或是嶺南最早種植人參的地方

  廣東荔枝成熟期有先有后,農(nóng)歷最早三月熟,最遲六月熟,所謂“東家夸三月之青,西家矜四月之紅”,說的就是荔枝早熟品種。從蘇軾寫荔枝詩的時間來看,當時惠州已培植出早熟荔枝品種,如在《三月二十九日兩首》中,蘇軾已看到“墻頭荔子已斕斑”;到四月十一日那首詩里,蘇軾已嘗到“海山仙人絳羅襦,紅紗中單白玉膚”這些早熟的荔枝了。

  在惠州,蘇東坡曾寫下《荔枝似江鰩柱說》《荔枝龍眼說》兩文,后者對食荔枝的口感和功效有著傳神的評述:“荔子如食蝤蛑大蟹,斫雪流膏,一啖可飽;龍眼如食彭越石蟹,嚼嚙久之,了無所得。”蘇東坡通過將荔枝與龍眼比較的方法,告訴人們荔枝如同肉白膏腴的蝤蛑(即梭子蟹),食之易飽。用現(xiàn)代科學的數(shù)據(jù)來描述荔枝的營養(yǎng),則是每百克荔枝中,含有蛋白質(zhì)0.7克、脂肪0.6克、碳水化合物14克、熱量64千卡……難怪蘇東坡迷上荔枝后,有“我生涉世本為口,一官久已輕莼鱸”的感慨。所謂“莼鱸”,指代的是鄉(xiāng)味或鄉(xiāng)思。蘇東坡反其意而用之,意思是說:這樣好的荔枝,如果我不是被貶謫到惠州,怎能吃得到呢?

  對于惠州出產(chǎn)的荔枝有否作為貢品進貢朝廷,不見史書和方志記載,但卻流傳著進貢荔枝的保鮮方法。以前惠州一些老者說,荔枝摘下來后一日變色、二日變香、三日變味,而進貢的荔枝用驛道快傳,最少也要六天以上時間才到京城;為了使進貢荔枝保持新鮮,他們先砍一些大青竹鋸成一個個竹筒,保留二端竹節(jié),然后在竹節(jié)上鉆一個孔,將摘下的荔枝一顆顆放進竹筒內(nèi),用蠟密封。由于大青竹筒內(nèi)起到保溫保濕作用,故進貢的荔枝經(jīng)幾千公里驛道傳遞,到京城后還能保持新鮮,色味不變。

  據(jù)隋唐、宋元時期的《嶺南異錄》、《嶺外代答》等書記載,嶺南野生和培植的藥用植物中,較常用的有肉桂、陳皮、茴香、八角、益智、羌活、蒼耳子、當歸、生地、元參、淮山、薏米、甘菊等,但不見有培植人參的記錄。北宋蘇軾貶居惠州時,曾作詩《小圃五詠》,記述了當時他在惠州人工培植人參、地黃、枸杞、甘菊、薏米這五種藥用植物的情況。

  蘇軾在《小圃五詠·人參》中有“上黨天下脊,遼東真井底”、“移根到羅浮,越水灌清泚”、“青椏綴紫萼,圓實墮紅米”等句,記述了人參本生長在山西的上黨和遼東的高山深谷中,現(xiàn)移植到惠州,用南方水灌溉,生長得很好,移植非常成功。清初屈大均認為:“粵無人參,蘇長公嘗種于羅浮!钡宕摧驼J為:“人參、地黃、甘菊、薏米、枸杞,產(chǎn)自羅浮,非謂上黨、遼東移而藝之羅浮也。羅浮人參肥大,味甚甘,土人取之盈筐,貿(mào)于市,但百錢。熬之成膏,力薄且劣于上黨,毋論遼東也!鼻宕w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則對羅浮人參記載甚詳:“羅浮所產(chǎn)人參,殊與本草人參不類,狀如仙茅。葉細莖圓,有紫花,三葉一花者為仙茅。一葉一花者為人參。根如人字,色如珂玉,煮汁食之,味與參無別,但微有膠漿耳。味甘帶苦,生津養(yǎng)胃,補虛羸,潤肺!

  對于廣東移植人參是否如屈大均所述,始于蘇軾貶居惠州,或是早在蘇軾來惠州之前,惠州人已移植成功,或是檀萃所述,原本產(chǎn)自羅浮,現(xiàn)已無從考證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蘇軾在《小圃五詠·人參》這則記述,是至今為止發(fā)現(xiàn)的廣東人種植人參的最早記錄,惠州可能是嶺南種植人參最早的地方。

 。ê沃境 嚴藝超)

(來源:2019年07月16日《惠州日報》)

編輯:黃秀霞

查看所有評論網(wǎng)友評論
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(wǎng)友觀點,與今日惠州網(wǎng)無關。發(fā)言最多為2000字符(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)
中文字幕欧美自拍,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码,se天堂无码视频在线播放,丝袜人妻美腿AV二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