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期
世俗化是中國佛教總趨向。自唐代中葉至北宋時期,佛教逐漸走出寺院,進入社會和家庭。尤其是禪宗,其旨趣與儒道兩家特別是莊子思想有著頗多的精神契合,“士大夫?qū)で笕松胬,奉為舉世為人之最大宗主與夫最后歸宿者,幾乎惟禪是主”。文人禪悅為一時風(fēng)尚。如以諫迎佛骨、維護儒家道統(tǒng)而著稱的韓愈,陳寅恪先生就認為:韓愈的“道統(tǒng)”表面上說受了《孟子》的啟發(fā),“實際上乃因禪宗教外別傳之說所造成”,因而感嘆“禪學(xué)于退之之影響亦大矣”(見陳寅恪《論韓愈》)。追隨韓愈從事古文運動的李翱亦復(fù)浸染于佛學(xué),承認佛理可以正心,感嘆“天下之人以佛理證心者寡矣”。他所提出的人性理論是宋明理學(xué)的先聲,被后來的朱熹評價為“只是從佛中來”,從而提供了佛教趨向平民化和世俗化的理論基礎(chǔ)。
宋代佛教從寺院走向民間,不但士大夫知識分子競相以居士自稱,閨中仕女和家庭主婦也都紛紛加入事佛行列。蘇軾侍妾王朝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,早年她“嘗從比丘尼義沖學(xué)佛法”,隨蘇軾來到惠州后更是終日“經(jīng)卷藥爐”,直到病危將死之際,猶誦《金剛經(jīng)》四句偈以絕。同時又要求蘇軾把她葬在西湖孤山棲禪寺側(cè),與西山大圣塔朝夕相對。后來,棲禪寺的僧人在朝云墓上建了一個亭子,取名“六如”,前往憑吊的官宦遷客、仕女村姑,歷代不衰。有《西湖棹歌》唱道:“三月花開湖草青,踏青都上六如亭。渠儂嫁得好夫婿,聽說生前渠念經(jīng)!背频墓适聼o論生前死后都籠罩著美麗的佛光,對向往美滿婚姻生活的婦女們尤有迷人魅力。
宋代惠州本土婦女也不乏虔誠的佛教信徒。蘇軾白鶴峰新居西鄰林行婆(唐宋時,人們把居家事佛的老婦人稱為行婆)就是其中一個。她是一個寡婦,靠釀酒為生,心地善良,曾給予蘇軾許多方便和幫助,蘇軾再貶海南心里還念記著她,特地讓人捎去供佛之香。也許是為了適應(yīng)女性居家事佛的需要,觀音菩薩在唐代原為“金剛怒目”式的男性形象,入宋后逐漸蛻變?yōu)椤捌兴_低眉”式的女性形象,F(xiàn)在惠州民間大多數(shù)信奉佛教的婦女只知有觀音菩薩,不知有釋迦牟尼;哪個寺廟有觀音菩薩,那里就香火鼎盛;在家里供奉的也都以觀音菩薩為多。此種頗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風(fēng)習(xí),大概也是始自宋代。 (何志成)